堅持“專精特新”企業發展,是推動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也是提升中小企業核心競爭力的根本路徑。而能否培育出更多的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正日益成為一個城市產業實力的重要指標。
《成都日報》特邀新經濟發展研究院iNED與北京師范大學經濟與工商管理學院、中國工業互聯網研究院等研究機構的專家學者撰文,就如何推動數字經濟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發展成為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有力支撐展開論述。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四次集體學習時指出,數字經濟正在成為重組全球要素資源、重塑全球經濟結構、改變全球競爭格局的關鍵力量,要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同產業深度融合,加快培育一批“專精特新”企業和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
當前,面對數字科技引領的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歷史機遇,國內經濟正在從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而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數字技術加速發展與創新,讓數字化轉型成為推動中小企業走專精特新道路的有效方式。因此,必須培育更多的數字經濟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在強鏈、補鏈、穩鏈上發揮作用,讓其成為推進經濟高質量發展不可或缺的支撐力量。
在數字技術驅動下,復雜技術產品全球分工、服務業全球分工和創新活動全球分工等新型全球化形態加速推進,引致創新生態交織演化、創新企業不斷涌現。數字經濟中小企業走專精特新之路符合企業參與新型全球化的現實要求,對于鞏固我國數字經濟先發優勢、打造自主可控的產業鏈供應鏈、建設一批世界一流企業具有重要意義。
近日,工業和信息化部發布了第四批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共計4357家,數量較前三批明顯增加。根據中國中小企業發展促進中心、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中國工業互聯網研究院聯合發布的《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發展報告(2022年)》顯示,四批次共8997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中,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電信廣播電視和衛星傳輸服務、互聯網和相關服務、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等數字經濟核心產業相關企業1798家,占比20.2%。
數字經濟企業以數據作為關鍵生產要素,充分發揮數據要素的非競爭性、邊際成本遞減、規模報酬遞增等特征,在“專精特新”定義上呈現出新的內涵和外延:
專——聚焦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電子信息等領域關鍵算法、基礎軟件、核心器件與智能終端,形成實質性技術護城河與較高競爭壁壘。
精——對內以數據驅動企業精細化管理,對外依托高靈敏度傳感器、海量數據處理與挖掘技術、高精度人工智能預測模型提供更精準的服務和更具個性化的產品。
特——在細分場景深耕,為特定用戶群體提供差異化數字技術、產品、服務,持續積累獨特數據資產,優化迭代算法模型,形成明顯先發優勢,并向關聯場景持續穿透。
新——運用交叉學科的方法進入新領域,致力于“從0到1”原創性突破,以更加融合、智能和綠色的方式創造新的商業空間和解決方案。
作為國家信息化試點城市、智慧城市試點示范城市,成都以發展新經濟培育新動能為突破口,通過“城市機會清單+創新應用實驗室+城市未來場景實驗室+場景示范”全周期場景孵化機制,助力數字經濟企業開展技術攻關、市場拓展,推動新產品、新場景落地應用。截至目前,成都入選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達202家,其中新經濟梯度培育庫內數字經濟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102家,占全市50.5%。
通過分析成都的數字經濟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可以發現,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在技術創新、組織管理、市場拓展、資源整合等方面的戰略選擇不同,企業發展模式和成長路徑也有所不同,具體可分為基礎型、應用型和平臺型三類。其中,基礎型企業注重關鍵核心技術的攻關,應用型企業注重細分場景的做深做實,平臺型企業注重生態系統的搭建。基礎型、應用型企業均有可能向平臺型企業迭代演化。
基礎型企業
主要包括聚焦數據采集、傳輸、存儲、算法與算力等底層技術與架構的產品和服務提供商。如,和芯微電子、明夷科技,專注于高速高精度數?;旌闲盘柤呻娐稩P核、5G通信芯片細分領域,掌控了領域內關鍵核心技術自主研發和產業化能力。
這些基礎型企業通過長期深耕細分領域引領性、顛覆式、關鍵性新技術,實現技術自主可控,并基于自身優勢資源,通過嵌入行業龍頭企業供應鏈向應用型、平臺型企業迭代。
三種培育措施
靶向推動數字經濟企業“專精特新”發展
相較于傳統制造業,數字經濟“專精特新”企業的內涵、基本分類、成長路徑已經日漸清晰,但針對性的培育措施有待強化。
進一步提高數字經濟中小企業發展質量和水平,要配套出臺中小企業“專精特新”發展專項行動計劃,建立動態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種子培育庫,按照“突破一組關鍵技術+組建兩類實驗室+編織三層創新網絡”的思路,構建政府主導,產業園區、行業協會、服務機構等多方主體協同參與的企業培育機制,通過硬核技術攻關、應用場景營造、開放開源生態共建,提高企業融通創新能力、市場開拓能力和資源整合能力,推動數字經濟企業“專精特新”發展。
本文作者:曹寶林,新經濟發展研究院iNED院長助理;趙向陽,北京師范大學經濟與工商管理學院副教授;劉侃,中國工業互聯網研究院總體規劃所研究員。新經濟發展研究院iNED張玥、羅伊然、謝艷對本文亦有貢獻。文中圖片來源于網絡。
資源中心
新聞資訊
公司新聞
媒體報道
品牌活動
關于我們
咨詢熱線:
028-8666 1321
川公網安備 51010702001879號 成都數之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22, unionbigdat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備13021642號-5
專業服務
讓制造更智能、城市更智慧
通用
敏捷智能BI平臺
分布式智能AI平臺
智慧工業
智慧監管
智慧法院
泛自然資源
智慧工業
智慧監管
智慧法院
泛自然資源
國土資源大數據解決方案
智慧應急大數據解決方案
生態河湖大數據解決方案
更多
實現感知、傳輸、協同、決策等綜合運營管理能力,優化資源配置、降低運營成本、提高運營效率。
由點至面、循序漸進的構建釀酒生產大數據分析應用體系;圍繞酒業營銷構建從營銷效能到消費轉化的全鏈分析體系。
智慧軍事大數據解決方案
專業服務
關于我們
智慧工業
新聞資訊
公司新聞
媒體報道
品牌活動
智慧監管
智慧法院
泛自然資源
建立比較完備的林業各類信息資源數據庫,滿足部門、政府日常數據需求和交互使用。
更多案例
核心關鍵詞:工業AI檢測,數據資產管理,司法數據中臺,遙感大數據,AOI設備